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动态  科研动态

我校在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第二期绩效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

发布日期:2020-12-21访问次数:455

20201218日我校四个协同创新中心在刚刚结束的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第二期绩效评价中取得了1A+3A的优异成绩,为历时四个月的绩效评价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由东南大学牵头,联合了同济、清华、浙大、湖大四所高校,以及中建总公司等多家大型土建类央企以及省内土建龙头企业。在第二期建设中,中心各骨干单位不仅取得了14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更是牵头获国家科技奖9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5项,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东南大学牵头的有4项;同时在面向社会工作方面更是取得了三项标志性的成果:其一,推动了装配式结构应用从中小地震区扩大到强震区,解决了装配式建筑强震区应用技术难题;其二,面向建筑工业化焦点问题,实现BIM技术国产化、轻量化、体系化与规模化;其三,通过“特色载体+专职人员+科研牵引+工程驱动”的四轮驱动机制,形成特色化协同创新机制。在此次的绩效评价中取得了A+的成绩;

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根本目的,以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行业部门为依托,联合城市交通领域国内高等院校顶尖创新团队与国内交通领域有影响的重点企业,实施现代城市交通技术的协同创新。中心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团队,设计全链条可持续的协同载体建设路径,提出以创新团队为核心的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实施国际化本硕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多学科交叉、产学研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基地。中心二期完成6项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规划与设计、全息感知的交通管控等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开辟了“城市交通科学与工程”理工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项21项,在国家级、省部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10余篇次。二期建设期间,中心汇聚了全国城市交通领域90%以上的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专家、****专家和国家杰青获得者,主办、承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近30次,为推动行业发展献计献策。在此轮的绩效评价中获得了A的优异成绩。

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由东南大学牵头协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部重点学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建设。中心在2017-2020年第二建设期内取得丰硕成果:科研奖励10项(包括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发表论文230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8篇、《哲学研究》12篇);出版专著29部;科研立项3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项,包括重大5项、重点4项目,一般与青年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社会服务与贡献11篇(《光明日报》内参2篇、《智库专报》7篇、《决策参阅》2篇);省部级人才培养5人(包括长江学者青年项1人),重大标志性成果3项:“道德国情”大型数据库、“东大伦理”理论创新工程、江苏道德发展状况测评体系。在此轮的绩效评价中获得了A的优异成绩。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由东南大学牵头,联合了同济大学、清华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等高校,以及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华建材集团等大型行业龙头企业。在第二期建设期内,中心成员单位共牵头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东南大学牵头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得其他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项。新增科研项目43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76项。二期建设期内,中心还取得了三项标志性的成果:一、在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混凝土长寿命高耐久性成套技术以及超高性能混凝土等关键技术及理论上实现突破性创新;二、通过协同体深度融合支撑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三、建立了创新学科交叉与国际化领军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培养了领域内90%以上的国家级(长江学者、杰青、优青、青千、万人)高层次人才。在此轮的绩效评价中获得了A的优异成绩。

全省高校有71个中心参加第二期绩效评价评审的,共有6A+26A26B11个培育,2个自主发展。此次教育厅针对绩效评价工作做了精心准备,经历了自评估,经费审计,第三方机构评审,现场答辩汇报等。我校四个中心在每一轮的评审中做到认真准备,沉着应对,多次论证最终在全省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